塑造美的灵魂——市委党校德育副教授栾德厚小记(采写时间:1992年9月)
假如栾德厚走在大街上,不会有谁注意他——这位年过花甲的老人相貌平平,实在太普通了。可是,当我与他接触几次,进一步了解他时,我却深深地为之所感动了。
他是传播美好思想的不懈的使者,他是名副其实的雕塑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在中央宣传部、共青团中央1989年表彰和表扬的188名全国优秀、先进青年思想教育工作者中,他与张海迪、李燕杰、刘吉、曲啸等名人名列其中。
我感到惊奇,栾德厚怎么会有那么充沛的精力。
近10多年来,他在市委党校主管行政后勤工作,又承担了一部分伦理德育课程。他几乎天天早来晚归,平均每天在学校工作12个小时。
他以出色的业绩,荣获了全国党校后勤战线先进工作者称号和一枚铜质奖章。
展开剩余91%近10多年来,他回到家里几乎天天伏案熬夜,或潜心苦读,或奋笔疾书,没在12点之前睡过觉。
在他那辛勤的笔端下,一篇篇关于伦理道德方面的书稿、讲稿、论文犹如潺潺溪水,通过各种途径,流入人们的心田,潜移默化地雕塑着美好的心灵。
《漫谈文明礼貌》1986年由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
《机动车驾驶员职业道德读本》1988年由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
《说文明话,办文明事,做文明人通俗讲话》1990年由展望出版社出版;
《文明市民常识》1991年由改革出版社出版。
由省出版部门备案、内部发行的有《营业员职业道德讲话》《青年伦理学常识》等。
他还编写了几十万字的教材、讲义,诸如《税务干部思想品德教材》《储蓄工作人员的文明用语》《人生价值是什么》《青少年品德修养三字经》等等。
这些总计近200万字的精神产品,他在业余时间为之耗费了多少心血啊!
为了传播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他几乎达到了“无孔不入”的地步。
在市商业系统团干部会上,他宣讲了《热爱祖国是每个中华儿女的天职》;
在省农场专业支行首期行长、主任培训班上,他宣讲了《谈谈做人的学问》;
在市委宣传部机关干部会上,他宣讲了《党政机关干部的职业道德建设有关问题》……
他还骑着自行车,把一份份有关夫妇和睦相处、教育子女、破除迷信的宣传材料送到各居民委。
教育别人做的,他自己身体力行;教育别人不做的,他首先不做。
他不善社交,甘于淡泊。虽然有些人议论他“死板”“不合潮流”,但他自得其乐。
他说自己是1948年入党的老党员,总想为党的事业多尽些力。
(原载1992年9月6日《佳木斯日报·星期天版》)
附录一:发展菌物业是致富的好门路(采写时间:1996年3月)
记者近日采访了原市委党校副校长栾德厚。这位离休老干部在身患直肠癌的情况下,苦心钻研食用菌培植技术,并取得了成果。他恳切呼吁大力发展菌物业,促进经济振兴。
栾德厚说,木耳、蘑菇等食用菌属于绿色食品,味道鲜美,营养丰富,以往是节日餐桌上的佳品。
他说,我们地区发展菌物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一是有资源优势,农产品、林木剩余物到处皆是:
二是有人力优势,农村中剩余劳力(尤其是冬闲季节)和城镇企业里富余职工很多;
三是有场地优势,农村中几乎家家有庭院,城镇里也有不少闲置厂房,所有这些都为发展菌物业创造了有利条件。
培植食用菌投资少、见效快,技术也比较容易掌握。
实践证明,发展菌物业既有利于丰富市民的“菜篮子”,又能够帮助农民兄弟和城镇一部分企业富余职工脱贫致富。而且,食用菌深加工和培育菌种等都可实行工厂化,带动经济发展。
为了促进我市菌物业的发展,他建议市有关部门和农村各级领导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第一,进一步提高对发展菌物业重大意义的认识,像抓种植业、养殖业那样抓菌物业;
第二,广泛宣传发展菌物业的好处,首先培养一批典型,让事实说话;
第三,切实做好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目前尤其要重视技术咨询、产品深加工和出口创汇等项工作。
栾德厚说,他经过反复摸索、实践,现已培植出一批适合本地特点的食用菌新品种,对消灭杂菌、室外冬季保温等难题也有了较好的解决办法。
他已经跑了几个部门,建议成立菌物业协会。
他说,在他的有生之年,要为佳木斯地区发展菌物业作些贡献。
(原载1996年3月28日《三江晚报》)
附录二:与癌魔抗争的老人——德育副教授栾德厚小记(采写时间:1996年3月)
栾德厚老人并不避违自己的病情。今年1月26日他过生日时,编了几句打油诗,抒发情怀:
步入六十六,离休四年头。
大难犹未死,尚与癌魔斗。
信念没动摇,仍旧苦追求。
传授伦理道,为民致富谋。
平生无憾事,甘做孺子牛。
余热全奉献,拼搏永不休。
这位1948年入党的老布尔什维克,一辈子就是跟工作亲。他老伴嗔怪地说:“家里啥事儿也指望不上他,反倒经常为他操心。”
离休前,栾德厚主管市委党校的后勤工作,并承担了一部分伦理德育课程。
上班时,他几乎天天早来晚归,平均每天在学校工作12小时。为了改善食堂伙食,他苦心研究出400种腌渍小菜,连日本农学博士坪井八十二都慕名前来参观、“品尝”。
他以出色的工作业绩,荣获了全国党校后勤战线先进工作者的称号。
下班后,他在家里几乎天天伏案熬夜,或潜心苦读,或奋笔疾书,没在12点之前睡过觉。
在他那辛勤的笔端下,一篇篇关于伦理道德方五的书稿、讲稿、论文犹如潺潺溪水, 流入人们的心田,潜移化地雕塑着美好的心灵。
他被评为全国先进青年思想教育工作者。
离休了,栾德厚仍然闲不住;得了癌症,他更是不肯懈怠。
省伦理学会郭振华会长在大会上讲道:“原佳木斯市委党校副校长、副教授栾德厚,多年来编写了大量宣传伦理道德的科普读物,并作了多场报告。在他身患肠癌手术后,还在病床上坚持写了几篇文章。
“他对佳木斯地区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作出了自己的贡献。这次他又带着自己打印的两篇论文,抱病自费参加会议。其敬业和顽强奋斗的精神实在感人、可贵,值得我们伦理学界的同志学习。让我们向他致敬。”
栾德厚还有一个心愿:他要把自己潜心钻研多年的食用菌培植、增产技术在三江平原推广开。他说这是农民致富的一个好门路。
他家里到处是培植菌种的土设备和瓶瓶罐罐。他以惊人的毅力与癌魔抗争,现已培植出11个平菇菌种,并正在撰写推广、普及宣传材料。
他不善社交,甘于淡泊。老伴说他一辈子扮演的都是吃亏的角色。他始终过着比较清苦的生活。
然而,走近栾德厚,你会感觉到这位老人在精神上多么充实、富有,你在灵魂上也会受到一次洗礼。
(原载1996年3月31日《三江晚报》)
附录三:身与癌魔斗,乐于助他人(采写时间:1996年5月)
《读者之声》版3月28日刊登《发展菌物业是致富好门路》一文后,市委党校离休老干部栾德厚更忙了,上门找他咨询求教者络绎不绝。这些人之中,大多是市区下岗职工,也有来自普阳农场、郊区莲江口镇和饶河县的农民等。
栾德厚老人在身患直肠癌的情况下,坚持服药、化疗,与癌魔抗争,积极乐观地生活。他说:“自己的有生之年可能不多了,更要抓紧做事。”
他是德育副教授,始终不放过任何一个宣传伦理道德的机会;他潜心钻研多年食用菌培植、增产技术,总想推广这些技术为三江人民造福。
凡是来请教食用菌培植技术的,栾德厚老人不厌其烦地为之耐心讲解,介绍他们到食用菌种植现场或农户家实地考察。
对于具备种植条件的,栾德厚把自己的菌种、菌袋支援给他们,有时还到现场去当参谋。
这个时候,谁能想到他是一位患了癌症的老人啊!
当栾德厚听说有些人担心食用菌的销路时,就四处奔波寻找更把握的门路。他了解到市区有家企业需用大量的小平菇制作罐头,赶忙打发女儿去哈尔滨求援来菌种,立即进行培植。
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卢凤岫得知栾德厚抱病推广食用菌种植技术的事迹后,十分关心,去看望他,鼓励他,并给予了支持。
已经离休的栾德厚,最近又被市委党校评为优秀共产党员。
(原载1996年5月13日《三江晚报》)
附录四:共产党员栾德厚进行“人生最后冲刺”(采些时间:1997年9月)
67岁的栾德厚在哈尔滨一家肿瘤医院放疗后刚刚归来。
他以惊人的毅力忍受着晚期直肠癌带来的疼痛,争分夺秒地做着两件事:一是完成《灵魂立法》手稿,传播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二是培育食用菌良种,在三江地区推广这条致富的好门路。
据哈尔滨的医生诊断,栾德厚身上的癌细胞已经大面积扩散,无法手术了,存活期约1至3个月。
栾德厚说,自己的人生旅程快走到头了,现在要进行“最后冲刺”,多为社会干点儿有益的事儿。
前文说过,这位1948年入党的老共产党员,一辈子兢兢业业地干工作。
1995年3月,离休后的栾德厚不幸身患直肠癌,并作了手术。
他仍然积极乐观地生活,不放过任何宣传伦理道德的机会。
他努力实践自己的一个心愿:把潜心钻研多年的食用菌培植、增产技术推荐给农民兄弟和下岗职工。
新闻点评:我们该做些什么?
共产党员栾德厚的先进事迹感人肺腑。
他在身患晚期直肠癌、明知自己存活期不长的情况下,仍然拼命地为党、为社会、为人民群众做有益的事,使“共产党员”的称号在人生的“最后冲刺”阶段放射出更加耀眼的光辉。
今年5月26日,中共中央党校主办的《党校报》在头版头条介绍了他的事迹,题目是《一个老共产党员的人生拼搏》。
这样一位优秀共产党员现在就生活在我们的身边,我们应该怎样向他学习呢?他的两个有益于社会的心愿——完成《灵魂立法》、推广食用菌栽培技术,我们怎样使把劲儿帮助他呢?
(原载1997年9月8日《三江晚报》。文中图片源自网络178炒股配资,由衷感谢摄影者)
发布于:河北省华林优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